关键词: 微视 频; 化学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为了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引入微视频技术势在必行。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相比,微视频具有“短、准、精”的优点,适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浏览展示。 微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通过精心设计的微视频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利用微视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1.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效率
1、放大课堂实验现象
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很多演示实验,只有前面的一小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导致大多数学生很难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 如果把课前录制的演示实验,利用微视频技术,将实物放大到大屏幕上,让原本看不清楚的实验现象,比如气体的产生、沉淀、颜色的变化等都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实验现象,这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 实验对比分析
有些实验操作步骤或实验现象需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规律,整理零散的知识。 然而,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实验 关键词优化 ,利用微视频技术对设计的实验进行对比和演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在探索金属活动顺序时,可以将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录制成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它们的不同现象,从而获得其金属活性的强度。 规则。
3、实现化学实验现象的重复观察
有些化学实验的现象持续时间很短,学生无法正确观察。 有些实验操作步骤需要学生注意很多事情。 这时,借助微视频技术的可控性 短视频优化 ,可以对画面进行回放、暂停、反复观看,让学生更有意识。 充分观察、理解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直到学会为止。
2.利用微视频技术规范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安全进行实验、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基本保证。 可以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规范、严格的操作流程。 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仅仅由教师口述错误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能有效地让学生接受。 如果将这些错误操作及其严重后果记录成微视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自觉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 比如记录在实验室配制氯气以及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拔掉导管的后果,学生们接受得很好。
3、利用微视频进行展示实验,突破实验难点
1、利用微视频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 短视频优化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课堂教学时间短。 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结果,不利于实验教学。 例如,铁生锈的实验可以分几个阶段录制,然后组合编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场景。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微视频展示高难度实验,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实验。 尽管这些实验不断得到改进,但演示效果仍很不理想,课堂演示成功率较低。 例如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对于这样的实验,在课前多做几个实验并录制下来,然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一些后期制作。 例如,编辑不必要的失败片段,防止演示过程中不必要的失败,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利用微视频展示污染严重或危险的实验,让学生安全感知实验内容。
初中化学实验中虽然有一些实验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但污染严重且危险。 对于此类实验,您可以将自己的实验录制成微视频并播放给学生安全观看。 实验内容的影响。 比如实验室制备氯气、火药、瓦斯爆炸等。在课堂教学中 快速排名 ,借助微视频显示,学生加深了对化学实验中实验步骤的关注,但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与传统的演示实验。
综上所述,应用微视频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 只要我们善于将这种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化学实验教学必然会得到很大的优化。
参考:
[1] 魏斌. 现代教育技术[M]. 科学出版社,2006。
[2] 范庆. 微视频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刘晓静,张建平。 教学视频小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3)。
95年清华博士后凭浪漫化学实验收获百万粉丝,能够爆火的原因有哪些?
95年清华博士后凭借着浪漫的化学实验收获百万粉丝,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95年清华博士后的名字是史家昕,不仅是一个学霸,而且也成为了短视频博主,凭借着精彩的讲解,让人们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旺盛的兴趣。 史家昕不仅向人们传授了学习方法,而且也将化学实验搬到短视频平台上,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一面,向人们讲述了非常深刻的知识。 人们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感觉到非常有趣,而且十分浪漫。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理工男通常都是不懂得浪漫的,而且也是不解风情的,但史家昕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理工男不一样的一面。 史家昕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化学中的知识讲得十分动人,当然这与史家昕的爱好广泛以及博览群书有着一定的关系。 史家昕表示自己在学生阶段的时候,什么书都会读,不管是科普书,还是文学名著都有涉及,在这样的熏陶下,史家昕对各方面的知识也都有所了解。
相信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不能够学到化学知识的精髓,而且不少人并不能够在化学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于是就慢慢的不喜欢化学。 当冷冰冰的科学变得有人情味的时候,就能够让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惊喜。 史家昕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仅给人们展现了化学反应的奇妙,而且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现象。
史家昕在网上发布了向双氧水中滴加高锰酸钾的实验,史家昕这样描述化学现象,表示一个无动于衷,一个倾其所有,就算变红也只是一刹那。 不少粉丝也在史家昕发布的视频下面进行留言,一来一往十分有趣。 化学实验通常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史家昕将化学实验以一种别致的风格带到了人们面前。
高中生上化学课的时候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怎么办?
面对高中生在化学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 以下是一些建议:找出原因:首先,了解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 是因为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方式不吸引人、课堂环境嘈杂、个人健康问题,还是其他外部因素?明确原因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增强兴趣: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操作、视频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尝试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中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多媒体工具、模型、图表等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同时,适时地提问和点名,也能让学生保持警觉状态。 课堂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减少干扰因素。 确保课堂环境的整洁和安静,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定期休息:长时间的专注会让大脑疲劳,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恢复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短暂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放松一下。 个性化辅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提供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减少在课堂上的迷茫感。 目标设定:帮助学生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 积极反馈: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健康的生活习惯: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情绪管理:如果学生因为压力或情绪问题而分心,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放松和减压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在化学课上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要的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5篇
化学,是初三学生初次接触的一门课程,也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那么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篇1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地去分析、探究事物及其科学规律。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设计《酸碱盐》这一课。
一、在生活中充分挖掘探究素材
新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教材来落实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被教材束缚,去教教材,要拓宽教学思路,打破常规,寻求身边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设计《生活中的酸碱盐》一课时,我努力使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把厨房中醋酸和食盐的妙用引进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进而拓展视野,创设“假盐”这一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鉴别物质真伪的探究氛围。 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生亲身体验了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去利用这种方法鉴别身边不同的物质,树立起学以致用的观点。
二、在实验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获得到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因此,在《生活中的酸碱盐》一课中,我着眼于学生的“学”为设计中心,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在厨房中钠盐的鉴别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并除杂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和讨论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和记录,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但是,由于我实践新课程的时间较短,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努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关注“预设”还是“生成”的问题。 由于教学课时紧、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即关注“预设”的目标。 而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目标、内容则挖掘不够。 二是如何有效处理学生活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的问题。 本节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注意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还未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过于关注活动的频度,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效度问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研讨,我深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把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探究,这样的化学教学才会更有价值和魅力。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篇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 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 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 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 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 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 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 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 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 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 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 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 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 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篇3
历届学生对于《酸碱盐》知识部分的学习,都显得比较困难;每一次上完这部分,我都感到效果很不好。
今天先在二班上完《碱的化学性质》,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第一部分先通过做NaOH、Ca(OH)2与Fe2O3、Na2CO3、CuCl2的反应实验,然后总结出碱与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部分盐,酸的反应情况;第二部分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教材意图是通过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总结出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学生在下册第六章中再详细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这种认知,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但是学生对于理解NaOH、Ca(OH)2同样是碱,为什么前者不能和Na2CO3反应,后者却能够发生反应;也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Fe2O3为什么不能与它们发生反应。 于是将在下节一班的课做了调整:先抽学生书写稀盐酸与Mg、Fe2O3、CaCO3、AgNO3、NaOH的反应方程式,然后以此引出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并初略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接下来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先通过理论分析,预测判断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完成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然后我还引申了酸和碱与其他一些化合物的反应,判断其是否可以发生。
通过我对两个班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一班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要好得多。后来我进一步分析教材第五、六章,我认为这样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应该再提前讲解,的是在学习完本章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之后,就详细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以及发生的条件,我的理由是:
一、适度调整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关键。
教科书不是静态的,它经过老师在大脑中的再理解、整合之后,结合学生实际,就有了教师心得解读,赋予了新的灵魂。 酸碱盐的知识本身就具有容量大、系统性强的特点。 前边已经学习了O2、CO2的化学性质,探讨的方式是通过该物质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映状况来总结其化学性质。 基本反应类型,已经接触了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那么,中和反应应该属于那一类呢?如果不及时加以归类,学生在分类方面就会混淆。 换句话说,提出中和反应的时候不得不提到复分解反应。 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大多又是复分解反应,因此,学习了中和反应之后,就有必要理解这种反应形式。
二、实验可以推出结论,也可以验证结论。
鲁教版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 酸的化学性质部分,编者意图是通过稀盐酸与Mg、Fe2O3、CaCO3、AgNO3、NaOH的反应得出结论,这里除了与Mg的反应外,都是复分解反应;而碱的学习方式也大致相同。 如果在中和反应完成之后,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学生在掌握了这种反应形式的特点以及发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就可以先通过理论判断,再用实验验证,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标上,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的稀盐酸和稀硫酸,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这几种物质的话,不去以此为代表进行总结酸碱的通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举一不能反三。 在解决系统性较强的推断性习题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了。
四、这样调整是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能力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初中化学相当于一种启蒙学科,给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普及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及获得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实验。 但是酸、碱、盐的学习集中在教材的五、六、七章,占据了教材的三分之一的容量,同时在各类考试中,这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三分之一。 为此,如果不加强系统性知识的训练,是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的。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篇4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总体说来是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委专家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 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 如前后相隔几节课对调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复习带来不便。 当然,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可很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 例如我们在讲授初中化学一、二单元的同时,可让学生每天适当记忆一些元素符号,以为后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 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三、教学细节无小事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 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 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 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们常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体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 向40分钟要效率,我们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中考前的复习教学中分层教学更显重要。
六、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喜爱才是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七、及时反思
教师对于每一节课的得失都应及时总结、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 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反思篇5
有一种差生,纯粹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集中精神来理解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说,要求他自主地持续10分钟关注一个问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这种差生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缺少主动自我纠正的能力,他没有纠正自己在学习上所出现的各种错误的动机,错了就错了,好象和他无关一样。
这个同学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其实都很好,但学习十分被动。 当我教会了他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后,要求他做一道类型题给我看,他总是显得有些不耐烦。 当他每做完一步后,他总是要问你下一步如何做,总是不愿自己通过模仿刚刚做过的那道题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如果你不在看着他,他就不愿意做下去。
今天评讲第一次月考试卷,我发现,普通班的评讲效果很差,特别是九班。 我早就料到很多中下生无心听评讲,所以十分注意提问,几乎每一题都做了提问,遗憾的是,还是发现很多人站起来后都不知道要回答第几题。 也许应该减少评讲的题量,更多地进行个别辅导,并让考得好的学生参加对学生的辅导,在课堂上帮他们订正。 另外,应该多出一分与试卷相关的练习,加强对中下生基础知识的强化。
中考化学对有效数字的考核常常表现在对量筒、托盘天平的使用上。 在一开始介绍量筒的使用时,就应该把有效数字结合起来,进行练习训练。
不明白↑、↓的含义和使用,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生成物不要写成碳酸,而应该写成水和二氧化碳。 注意引导学生与实际反应相联系。 反应物中不须使用这些箭头,这些箭头只能用大生成物中。
要会用正化合价原子与负化合价原子会相结合的规律来推导产物。 会分辨反应类型。
点燃:一般有氧气参加。
高温:涉及C和煅烧石灰石。
初三(1)的课堂实在太噪了,但我发现,记他们朗读课文竟然会起到一定作用。 这时候不想读书的人会考虑睡觉,一些人会跟着读,虽然他们并不知所读的是什么意思。
我发现,人在课堂,而心不在课堂的学生为数不少,如何使这些掌握一点最为基本的知识呢?到底什么样的课堂安排才能使他们学到一点点东西?4班有一个学生,你叫他阅读一段文字,他死都不看,你问他为什么不看,他又说他正在看,你捂住书本,问他最简单的问题,如什么是物理变化?或请举一个化学变化的例子来,他一定说不会。 “不会”这两个字就是所有这一类学生的通常答案,他就总是不假思索说“不会”。 这种答案从你开始上他的第一节课开始就是这样。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说基础不好之故,这完全象是一种“习惯性学习放弃”。 真不知东西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意识到要学点东西。 他们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哪里呢?